\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5日 分类 :万古发现 文字来源:万古科技
据国家统计局今天(8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1-7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5小时,如果按照五个工作日来算的话,也就是说全国平均下来,每天的工作时间为9.7小时,每天加班1.7小时,一个月平均工作21天,加班共计35.7,这几乎已经与《劳动法》规定的月加班36小时的红线持平了(工作22天就超过了)。而另一边迎风飘荡的又一现状,却是7月失业率已经微升至5.2%。这说明什么呢……一个极大的可能,便是企业统统选择了当人手不够的时候压缩招聘人员的数量,延长在岗人员的工作时间……这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毕竟有数据显示因加班导致的争议占劳动仲裁案件的八成以上,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点什么嘛?是不是通过eHR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毕竟无效工时消耗其实占到总量接近三成呢!那我们今天就基于万古科技的HR软件来谈谈,工时管理目前主要面临哪些困境,以及怎么搭建数字化解决方案来平衡工时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1、加班工时合规红线动辄容易失守
● 加班时长需充分考虑合规临界点:48.5小时折算月加班为35.7小时,距法定上限36小时仅一丢丢距离,而且这中现象在制造业与电商行业尤为严峻,有案例显示员工月加班甚至可能超过160小时,但不少企业却以“奉献表彰”加以掩饰。
● 政策性转嫁加班行为:不少企业会规定仅针对“审批通过的加班”支付费用,“自愿加班”不予以补偿,这几乎已经成为不少行业转嫁成本的典型手段。但是记录中有过,某零售企业因此遭集体诉讼,赔偿金额达年薪总额的18%。
2、隐性工时成本吞噬企业利润
● 存在大量的无效工时浪费资源:例如政策性生产停工、预定会议超时等无效场景,可能导致30%的工时浪费,这甚至可能导致千人员工规模的企业年损失超过百万。
● 传统管理导致企业成本高企: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当HR采用手工核算200人的考勤时,通常需要3天/月,错误率超15%,且无法智能化地追溯工时地价值分布。
3、持续加班可能导致员工效能走低
● 曾经有某医药企业根据内部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显示:当员工地周工时超过50小时后,人均产能会下降23%,而过劳引发的病假率上升了27%。
● 需要企业管理者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工时的堆积≠效能的提升,需要充分考虑工时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考虑通过加班降低成本。
1、建立合规的防火墙主动进行防御
● 设置智能化熔断机制:当排班总和单日>11小时或月加班>36小时,eHR系统课触发“锁班”或者预警,提醒HR或者相关部门注意工时管理的合规性,帮助企业降低争议率。
● 动态管理相关政策:不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内置企业所在城市的差异化加班规则,例如有跨国企业借助人事系统适配了22个国家法律,帮助企业的海外团队实现了合规化管理工时,并大大压缩了项目的整体实施周期。
● 实现关键证据链的闭环管理:例如原始的打卡记录、加班的审批单、修订日志的保存(最好能≥2年)等,有数据显示有超过八成的败诉,都是因为企业缺失了此环节。
2、有效结合绩效管理避免工时隐形浪费
● 针对员工工时生成智能图谱:例如有HR软件可将员工的工时拆解为不同的维度,例如生产、会议、培训、延误等,通过深度分析可以发现接近两成的低效工时。
● 加强数据分析优化排班:比如通过eHR人事系统的到店流量预测算法,帮助零售类型的企业在峰值时段有效地提升人效接近四成,有效降低了季度加班费支出接近百万元。
● 将管理成本进行跨系统分摊:有eHR人资系统可以支持企业按照部门、项目或者产线 分摊工时成本,有某制造企业借此精准核算产线毛利率,报价准确率提升接近九成。
3、建立有利于破解认知陷阱的文化保障
● 搭建具备公平性的算法:例如充分结合任务量分析、技能的匹配度,并利用权责分开等方式规避管理者滥用排班权,通过组合拳形式培养企业的加班文化,帮助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有案例就从60多分升涨到了80多分。
● 提供可自由分配的工时银行:支持员工将加班时长兑换成调休或培训工时,并存储在自己的工时银行内,随时可根据后续需求进行“存取”,有著名的制造企业在实施相关规则后,周六的会议申请几乎全部取消。
周均48.5小时的这个数据其实是在给企业管理者们敲响警钟,亟需转变企业管理思维,不能将工时数据堪称是企业的成本,可以通过有效的效率升级将工时管理变成企业的战略资产。所以能看到不少大型企业开始推行严禁无效加班的政策,也有通过eHR系统大大降低低效会议释放工时的案例,让员工在工时合规的框架内,充分将工作时间创造的价值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充分的分析员工工时数据及时熔断违规排班计划,或者结合HR软件的其他模块数据优化低效会议,提供员工自主将加班工时兑换为技能培训或者休假时间的智能化平台,这或许才是企业追求的真正科学的工时管理方案。如果感兴趣也欢迎垂询:400-8048-819。